编辑
2023-05-13
管理
00

目录

1. 影响行为的三要素
2. 动机——找到实现愿望的黄金行为
2.1 动机并非行为改变的真正驱动力
2.2 明确愿望与列出行为集群
2.2.1 明确愿望(或成果)
2.2.2 探索行为选项
2.2.3 为自己匹配具体行为
3. 能力——让行为简单到随时顺便都能做
3.1 “容易做”分析,在能力范围内找到行为
3.2 实现“容易做”的3种方式
3.2.1 提升技能
3.2.2 获取工具和资源
3.2.3 让行为变得微小
4. 提示——善用锚点时刻让行为立刻发生
4.1 生活中常见的3类提示(PAC)
4.2 设计提示的3个步骤
4.3 其他
5. 行为设计

1. 影响行为的三要素

B=MAPB = MAP \\

行为(Behavior)发生于 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提示(Prompt)

  • 动机越强,行为就越有可能做到
  • 行为越容易,就越有可能成为习惯
  • 没有提示,任何行为都不会发生

动机与能力.jpg

2. 动机——找到实现愿望的黄金行为

我们习惯了将动机作为行为的驱动力,当我们没做到某些事的时候,往往会被人冠以“不上心”“不喜欢”,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就是不喜欢学习,对学习不上心;忘记对象的生日,就是不上心等等。然而影响行为发生的,不是单靠动机就足够了,喜欢学习不一定就能成绩好,喜欢对象不一定就能记住生日,动机并非行为改变的真正驱动力

2.1 动机并非行为改变的真正驱动力

  • 动机很复杂

动机是行为的欲望,动机来源归类为三个方面:你想要的,利益与惩罚,周遭环境

以读书举例

你想要的: 你自己想用心读书

利益与惩罚:成绩好大家会夸奖,成绩差会被批评

周遭环境:大家都想取个好成绩

一个行为的动机由上面的任何一种或多种来源构成,有可能时正面也有可能时反面,相互冲突的动机,是一个行为的相反的驱动力

  • 动机冲上顶峰后会迅速回落

俗话说的“三分钟热度”,由动机驱动的行为并不持久,很难去维持的,它时常时波动的。强烈的动机非常适合去做一次就能完成的真正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不能依靠动机去持续做某事

  • 将动机用于追逐抽象概念无法产生结果

动机是重要的,然而动机并不适合用在追逐愿望,它适合用在实际的行为上。

人们普遍认为,能否改变行为从而取得进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动性和选择。他们还认为,只要找到正确的动机,就能顺利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这通常是一个抽象概念)。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它将责任直接归咎于你自身或你的能力,或你无法激励自己这一点。

2.2 明确愿望与列出行为集群

2.2.1 明确愿望(或成果)

愿望(aspiration)、成果(outcome)和行为(behavior)三者之间的区别

  • 愿望是抽象的欲望:想让孩子在学校取得成功
  • 成果更容易衡量:第二学期取得‘优’的成绩
  • 愿望和成果都可以作为行动的起点,但它们都不是行为
  • 行为是你现在或在某个特定时刻可以去做的事情

不论是愿望还是预期成果,都可以作为行动的起点,愿望更为灵活,没有预期成果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2.2.2 探索行为选项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们可以同个很多途径去做,比如愿望是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每天跑步十分钟,少喝饮料,饮食均衡等等行为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所有可以实现愿望的行为都列举出来,有些行为是一次性就能做完的,有些行为是需要养成新习惯,有的行为是需要终止哪些习惯的。

头脑风暴,列出一系列有助于实现愿望的具体行为,要求如下:

  • 越多越好
  • 不深入研究某个行为
  • 关键是探索,而且要非常乐观,任何天马行空都可以,不用讲实际,当下拥有魔法
  • 有些愿望是终止某些行为
  • 例如:
    • 你想做哪些一次就能完成的行为?
    • 你想养成哪些新习惯?
    • 你想终止哪些习惯

具化行为,对上述一系列行为进行具化,例如:

  • “和狗狗一起玩耍” 改为 “每天晚上回到家后和狗狗玩丢球游戏”
  • “跑步”改为“每天下班后跑步30分钟”

2.2.3 为自己匹配具体行为

最匹配的行为称为黄金行为(Golden Behavior),可以采用 绘制焦点地图(Focus Mapping) 的方法来探索,方法如下:

焦点地图.jpg

  1. 第一回合:不考虑行为的可行性或现实性,只考虑行为的影响程度就好
    • 在纵坐标上,按照这个行为对愿望的影响力顺序填写行为
    • 尽量放到合适的位置
    • 它随时可以调整
  2. 第二回合:关注的重点是行为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 根据行为的可行性横向移动它们
      • 我想要做这件事吗
      • 我能做到这件事吗
    • 行为设计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持久改变的关键,在于为自己匹配真心想做的行为
      • 要时刻记着,“想要”和“应该”的区别
    • 通过行为设计匹配的新习惯,是我们在最忙碌、最没动力且状态最不好时,也能做到的行为

按照上述探索下来,处于第一象限(即右上角)的行为,即为黄金行为,他们是实现愿望最好的行为或习惯。

3. 能力——让行为简单到随时顺便都能做

能力是指某个行为的难度,它随着主体的不同而变化,随着时间而变化。当一件事越难(能力低)我们越难维持,当一件事越容易(能力高)我们越容易维持。比如:让你跑步40分钟你坚持不了几天,让你每天穿上一次跑步鞋缺少很简单。调整能力值,让事情变简单。无论你追求的是大改变还是小改变,从小事做起都是一个绝佳选择。

能力是维持习惯最可靠的要素

3.1 “容易做”分析,在能力范围内找到行为

  • 把行为拆解到极小,即使没有动机也能做到

就像我们常说,不要老是想着去做什么事,想着它有什么困难,想着失败怎么办,成功在于想着就去做。

行为也是一样的,在养成一个大习惯前,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习惯开始。

比如:想要养成每天跑步40分钟,我们先养成每天先穿上我们的运动鞋,至于跑不跑,再看。

再比如:我们想锻炼手臂力量,想养成每天做几组俯卧撑,不妨先试试每次做几下靠墙俯卧撑。

  • 是什么让它难以做到?

一个行为的能力取决于 时间, 资金, 体力,脑力,日常 中最薄弱的一个。我们可以试着向自己发问: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

你是否有足够的资金?

你是否有足够的体力?

这个行为是否需要许多创意或脑力?

这个行为符合你现在的日程吗?还是需要做出调整?

3.2 实现“容易做”的3种方式

3.2.1 提升技能

能力会随着技能提升而提升,在我们动机强烈时,先从提升技能开始吧。上网培训,线下导师,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容易做”。

3.2.2 获取工具和资源

通过别人的参与,或者工具的协助,让能力得到提升。

3.2.3 让行为变得微小

  • 入门步骤:培养习惯之初唯一需要进行的行动
    • 迈出的最开始的一个小举动
    • 不要过早地提高标准
    • 不要急着做出更大的行为
    • 把标准定低一些
    • 确保自己始终有能力完成它
    • 入门步骤也可以在不需要养成习惯的事情上发挥奇效
  • 缩小规模: 理想行为缩小到极小的规模,再开始行动
    • 降低行动的门槛,可以让大脑活跃起来

提升技能、获取工具和资源都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事情,适合动机水平较高的时候,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做到更加困难的事情。但如果动机水平偏低,我们就需要让行为变得微小,来弥补动力不足。评估行为动机,有助于判断培养行为习惯的下一步

4. 提示——善用锚点时刻让行为立刻发生

4.1 生活中常见的3类提示(PAC)

  • 人物提示:依靠的是你的内在去完成行为

比如:肚子饿、困倦和想上厕所。

依靠自己自发的提示,并不那么可靠,我们往往记不住自己要做的事情。

  • 情境提示: 通过周围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来提示行动

比如:便利贴、App通知、电话铃声、提醒你参加会议的同事

情境提示有时是有用的,但它也有可能会带来压力

  • 行动提示 —— 锚点 : 通过既有日程来提示后续行动

如果你想培养某个习惯,那可以从当前的日程中找到正确的锚点来当作提示

比如:想要坚持喝水,可以告诉自己,在上完厕所之后喝杯水。这里面上厕所就是所谓的锚点。

4.2 设计提示的3个步骤

步骤1:确定锚点

确定锚点需要明确一下几点:

  1. 匹配物理位置:要考虑新习惯发生的地点,锚点行为的位置和新行为的位置最好匹配
  2. 匹配频率:要考虑多久进行一次新习惯
  3. 匹配主题/目的

设计新习惯配方时,不要追求完美

步骤2,用试验将锚点与黄金行为联系起来

培养习惯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磨炼技能,不合适就改变。

步骤3,利用“最后动作”优化锚点

锚点行为用最后一个动作作为具体锚点,比整体行为更清晰、具体.

比如:上述的“在上完厕所之后喝杯水”,改成“在按下冲厕所按钮后喝杯水”

4.3 其他

  • 为自己设计“顺便习惯”

  • “珍珠习惯”,管理压力与焦虑

    • 将原本惹人厌烦的事情,转化成美好的提示

5. 行为设计

行为设计:

  1. 明确愿望(或成果)
  2. 探索行为选项
  3. 为自己匹配具体行为(绘制焦点地图)
  4. 从微习惯开始(行为简单)
  5. 找到“对”的提示(擅用锚点)

本文作者:Yui_HTT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